当前位置:首页白酒价格正文

道光二五52度酒价格表-道光二五酒价格表龙袍

来源:www.haojiuw.com 时间:2023-07-10 11:50:14 172浏览 作者: 好酒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道光二五酒价格表龙袍,道光二五52度酒价格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道光二五52度酒价格表-道光二五酒价格表龙袍

如何评价道光皇帝一生?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放在道光这里恰如其分。

公元1782年即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出生,由于嘉庆的长子早夭,因此道光是嘉庆实际上的嫡长子,乾隆很高兴,因为早在乾隆三十八嘉庆就被内定为皇太子了,这个嫡长孙的到来预示大清江山绵延不绝。

1820年道光皇帝即位,他的勤俭即使是朱元璋都要自叹不如,原来皇帝也可以过得像叫花子——堂堂天朝上国的主宰居然连鸡蛋都吃不起。但是他的大清王朝早就像四处漏水的旧船,他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是让大清这艘破船缓缓的下沉,不至于突然侧翻而已。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败本来在主战派和妥协派之间游离不定的道光急于甩锅,将因为虎门销烟而名震中外的林则徐罢免,好在道光皇帝虽然是墙头草界的帝王但还没有糊涂到杀了林则徐的地步,只是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了事。

国步维艰,多年的努力道光却成了大清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君主。1850年道光驾崩,积重难返的大清也是落日余晖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西方列强撕下了东方古国华丽的外衣,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民族陷入了长发一个多世纪的黑暗苦难之中……

道光究竟有多抠门?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号称“九五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说,皇帝这个称乎能呼风唤雨,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天下的一切都是他的,还有必要节俭吗?然而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奇葩皇帝,坐拥天下富贵不亨,一生以勤俭为乐,以勤俭治国为荣。这个皇帝就是清朝第六位皇帝――道光。

传说,道光年轻的时候,随父皇嘉庆去盛京祭奠先祖。看着那些简陋的物具,想起创业时的艰难。就从心里打小就有了厉行节约的想法。后来,他一回到家,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家具都让人搬出宫去,只留下一些简单桌椅。两口子虽贵为皇室,每天下午就叫太监去宫外买几个烧饼做晚饭。为了节省用灯,甚至两个人很早吃完饭,就睡觉了。

道光一上位,就把宫内每年四十万两的开支一下子砍半降到二十万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其他嫔妃,工作人员除节假日外一律不许吃肉。不能用化妆品,不能穿光鲜漂亮的衣服。皇后过生日,招待会的标准就是一碗打卤面。

不仅如此,他自己也要求每餐的标准不能超过四个菜。他穿的衣服,甚至烂了就要太监拿到外面缝缝补补。可是这样他还嫌贵。皇帝这样做,当臣子的自然也上行下效。不敢穿新衣服,就新的还故意磨破点。搞个朝会,像个乞丐过堂。大家这里补一块,那里补一块。好像这大清国的臣民都和他同心同德,与民同忧,没有贪污,也没有腐化!

有一年,平定新疆叛乱。道光帝龙颜大悦,决定破例奢侈一次,大宴群臣。等到开席了,这二十几个挤成一席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总算开眼了。五六个小菜摆在桌上,一下子就见底了!

这就是道光,作为一个皇帝。其实他也满怀治国理想。然而他只知道自己节俭,却不知如何开源节流。也不知如何去根治腐败的源头。有清一代,空有治国情怀,却无治国之才。自道光以来,西风东渐。而洋人逐渐入侵,大清国势日微,虽越俭国力反而越来越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道光的悲剧!

道光陵墓金丝楠木哪里来的?

导语:

道光皇帝实在是一个非常节省的皇帝,龙袍上打不起补丁,一顿饭就三四个菜,这样的皇帝应该算是非常简朴了吧?

按照道理说他的名声应该会很好,至少会获得一个勤俭节约的锦旗。可是当人们看到道光皇帝的陵墓后,完全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因为道光皇帝的陵墓里,采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而金丝楠木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木材,因为材质优良,所以常常被历代帝王作为陵墓必备用品。早在明朝时期,金丝楠木就已经不常见,那么道光的楠木是哪儿来的呢?

01道光的金丝楠木用量,是清朝皇帝最多的一个。

金丝楠木非常珍贵,因为它的纹理顺美,硬度很高,而且千年不腐,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采用这种木材给自己修筑宫殿。

这种木材一般都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过去那些地方瘴气十分严重,前去采取木材的人,十之八九都无法回来,所以显得金丝楠木更加珍贵了。

秋七月庚戌,刑部尚书和瑛卒,调那彦成为刑部尚书,松筠为吏部尚书,晋昌为兵部尚书。以穆克登布为理藩院尚书。己未,严烺以三品顶戴署河东河道总督。丁卯,调毓岱为江西巡抚。以杨懋恬为湖北巡抚。庚午,上奉皇太后谒西陵,免经过地方额赋十分之三。壬申,上奉皇太后还京师。是月,赈甘肃宁夏等四县水旱灾,并免上年额赋。---《清史稿》

很可惜的是,历代帝王都知道这是宝贝,所以个个都要用,结果导致金丝楠木的产量严重下降。到了明朝的时候已经逐渐稀少,清朝几乎已经看不到金丝楠木。

清朝的嘉庆皇帝也想要用金丝楠木给自己的陵墓增添点光辉,结果并不能找到,只好以松木作为代替,这成色自然是差了不少。

既然如此稀少,为什么道光皇帝能够搞到这么多金丝楠木呢?就算他是皇帝,也没办法骑着恐龙自由飞翔吧?我认为他的金丝楠木可能有这么几个来源。

第一,道光的金丝楠木极有可能是从缅甸、老挝以及越南的深山老林中采取。以高额的价格采购回来的,因为国内产楠木的地方,跟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环境很相似。第二,道光的金丝楠木还有可能是从明清以前的皇帝陵墓里借调过来的。说是借调是给他面子,其实就是盗墓,把人家的宝贝挪过来自己用。第三,道光的金丝楠木极有可能是从现在的宫殿庙宇中拆下得来。我们会发现故宫是有大量金丝楠木的,道光不会动自己家的房子,但是民间的那些房子他可以征用。

这三种可能,基本上涵盖了道光皇帝金丝楠木由来的所有可能。用金丝楠木装扮自己的陵墓,道光皇帝当然是非常有面子,为此足足花费了15年时间,才把自己的陵墓给修建好。

02道光金丝楠木的来历,为何要保持神秘感?

皇帝想要用金丝楠木做陵墓建材,这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呢?就算是花费点钱修筑陵墓又能怎样呢?毕竟他是皇帝啊。

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件事跟道光一贯的人设是相违背的。一直以来,道光给大家的印象,那就是节俭到近乎抠门的地步,所以他怎么能让大家知道他用了这么多楠木打造陵墓呢?

三月壬申,上御勤政殿听政。乙亥,上亲耕耤田,加一推。丙子,上奉皇太后幸南苑。上行围。辛巳,上奉皇太后还宫。甲午,上奉皇太后阅健锐营兵。戊戌,调程含章为江西巡抚,以琦善署山东巡抚。是月,加给直隶文安县灾民一月口粮。---《清史稿》

道光皇帝上台以后,是比较有志向的。虽然他老爸没什么本事,可是他爷爷乾隆皇帝还是非常出色的,康乾盛世最繁华的一段时间,那就是在乾隆的六十多年里。

所以道光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乾隆皇帝那样的明君圣主,那就必须要恢复往昔的繁华景象。这个时候道光想了个办法,那就是以勤俭持家来保证国家富强。

似乎在他眼里,自己省下来的那点钱,真的可能改变一个国家。所以道光的确是这么做的。

道光的龙袍上破了个洞,他就问内务府,补一个洞大概要多少钱?龙袍打补丁本身就比较节俭了,可道光还是要询问补丁的价格。上下多少人要吃饭,人家自然是往高了报,十两银子一个不定,这吓得道光连忙收起了破龙袍,表示舍不得。皇帝吃饭哪个不是几十个菜随便挑呢?慈禧老佛爷每顿饭都有上百个菜,而她就吃那么几口菜。道光皇帝表示不行,他是个明君,所以他下令每顿饭只能有四道菜。皇帝的饭桌上山珍海味鲍参翅肚应该是应有尽有的,可是道光皇帝甚至连鸡蛋都舍不得吃。他问小太监鸡蛋多少钱一个,小太监一口价5两银子,直接打消了道光吃鸡蛋的想法。

通过这么几件事,我们会发现道光皇帝是一个非常勤俭持家的好皇帝。可就是这么一个好皇帝,却在修筑陵墓的时候,大量使用了金丝楠木,据说陵墓造价高达240万两银子。

如果这一消息传出去,那道光的面子往哪儿放?他过去的人设岂不是全都要崩塌了?所以道光严令任何资料去记录这些楠木的来历,可见更大可能是用钱买来的。

03假节俭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问题的。

康熙皇帝纵容手下人,所以导致康熙晚年到处都是贪官污吏。好在康熙去世以后,遇到了铁腕皇帝雍正。雍正改革吏治,杀了一批贪官,总算在短暂时间内挽回了清政府的腐败现象。

可是到了乾隆皇帝上台以后,他一切都要学习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也导致了清政府出现大量贪污腐败的现象。结果嘉庆皇帝又没什么能力,压根就无法扭转这种局面,嘉庆浑浑噩噩了几十年。这种烂摊子,逐渐就落在了道光皇帝身上。道光他也没什么能力,但是他会做戏。他假装自己十分勤俭,似乎认为这样就能敢动天地,敢动贪官污吏。

其实这有效吗?当然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道光的这种行为,直接证明了,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平庸君主。

贷奉天锦州旗民、山东武城县水灾一月口粮,直隶天津镇三营及紫荆关各汛被水兵丁银米。乙亥,以毓岱为广西巡抚。是月,贷甘肃静宁等十六州县灾民口粮。蠲缓湖南澧州等五州县等水灾,甘肃宜禾县旱灾新旧额赋。癸丑,以缉盗功,加陕西陕安道严如煜按察使衔。是月,贷江苏苏州等五府驻紥灾区兵丁银米。---《清史稿》

自己一辈子省下来的那点钱,很可能连一根金丝楠木都买不起。可他在自己的陵墓中却大量使用了如此珍贵的木材,可见形式主义的可怕。

总结:道光30年皇帝生涯,也是清政府落后的根源所在。

道光皇帝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所以他的思想是比较僵化保守的。当时已经有外国人的大炮打进来过,可是道光皇帝依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的皇帝,地位比这些洋人要高得多。

所以道光不屑跟这些人去学习,不屑打开国门,迎接那些新思想。最终使得清政府完全错过了与西方国家接轨的最好时光。

此后我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哪怕只有几十年的差距,也会在挨打之中,跟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古代皇帝的龙袍为什么从来不洗?

龙袍洗不洗,并非皇帝说了算,龙袍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能水洗的命运!它作为皇帝上朝的朝服,是帝王御用礼袍,上面盘有九条龙,象征九五至尊,代表山河统一的意思,龙袍复杂的制作工艺,压根就不是用来洗的,现实就是如此残忍!

为什么要洗衣服

一件衣服长时间穿用,难免会积攒许多杂物、尘埃、异味,乃至于不易清除的脏东西,但是呢,果真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现如今不能用水洗的衣服,也有许多,比如丝绸面料或者皮衣皮具,一旦用水洗或者是反复的揉搓,极有可能会破坏其本来的纤维结构,水洗之后基本很难恢复原貌,对于这类衣物,就需要用特定的方法清洁。

龙袍的制作工艺复杂,而且会为了奢华好看,常常会在上面装饰许多贵重物品,如果选用金丝编制,显然不可能用水洗,只能定期用酒精来清洁,或者用香料熏蒸,之所以洗衣服,洗的都是那些,不是特别贵重,经久耐磨的,日常家居衣物,就比如现在的许多高贵礼服都是用干洗,甚至使用其他特殊方法清洁。

龙袍的制作工艺

龙袍复杂的制作工艺,属实超乎我们常人想象,就拿其中现如今已经失传的通经断纬工艺,以前都是被皇家垄断的特种工艺,年代久远,已经逐渐失传,及时根据文献资料记载,也很难还原出当时的真实状况,何况在现在的快经济时代,也更希望追求舒适便捷,龙袍那种复杂的制作工艺也已经逐渐被淘汰,何况其不具有实用价值,仅仅具有观赏,收藏价值,注定就不能被大范围推广使用,而且一件龙袍制作成本达上百两白银,耗时耗力,即使有价也面临无市的局面。

龙袍的使用频率

皇帝在什么时候才会穿龙袍呢,说龙袍是皇帝的朝服也并不准确,其实龙袍仅仅作为皇帝在举行重要大典时的礼服,如果是日常的上朝办公,不必穿戴龙袍,一年内使用龙袍的次数有限,何况皇帝不仅仅只有龙袍可穿,而且龙袍的种类众多,也有级别和用途之分,最高级别的是冕服和衮服,九五至尊级别的高贵礼服,其次就是上朝时所穿的皮弁服,这是其他的皇太子亲王、郡王都可以穿的,基本用作日常办公,或者公务处理。

接下来就是武弁服,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御驾亲征之时所穿,燕弁服,算是皇帝平常的休闲装,当然皇帝还有一套衣服,名为通天冠服,一般是皇亲国戚婚丧嫁娶之时,或者是举行朝天社稷祭祀之时所穿。皇帝不仅衣服种类多,而且每一种都不止一件,这么多衣服挨个换一遍,基本都能过完春夏秋冬了。一遍不行那就多来几遍,穿完了立马送过去熏蒸杀毒,基本不用水洗。

龙袍的寿命长短

龙袍一般选用上等丝绸面料,或者是用其他特殊材质丝线编织,金丝银丝也会用到,为了能够凑出好看的图案,选用的材料非富即贵,也是平常人不能够享用的存在,一件龙袍制作工艺复杂,但是由于其极低的使用频率,也极大地延长了龙袍的使用寿命,特殊时期特殊对待,根据龙袍的用途以及意义,皇帝可以自行选择,其实龙袍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尽量也以方便易清洁为主,按照当时龙袍的造价,折合人民币也有现如今的十几万之多,一件龙袍一年也就穿个十几次。

何况龙袍看着好看,穿起来也并不舒服,皇帝哪会天天没事穿那玩意儿呢,适当穿出去装装威风就够了,龙袍寿命的长短,当然也要和皇帝的寿命挂钩,毕竟只有当皇帝的时候才能穿,费心费力赶出来的龙袍,要是没命穿,那也就没办法了,就拿我国历史上仅仅当几天皇帝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龙袍不用洗,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大红袍茶叶名字的由来

是因为传说明朝时期,有四位僧人隐居在岩壁之间,供奉了皇帝品尝的好茶,这种茶品质极佳,皇帝品尝后大为赞赏,便用绣花针将自己的龙袍盖在岩壁上,表示赞赏和致谢。由于这段故事,茶树便被命名为“大红袍”。这种茶树的茶叶口感独特,冲泡后有深沉的陈香,鲜甜的韵味,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名茶。大红袍茶叶现在已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茶之一,产于中国福建武夷山的岩茶区。大红袍茶叶的品质取决于采摘时间、气候、地理环境、加工工艺等多个因素。如果想品尝到好的大红袍茶叶,需要从选购茶叶、冲泡茶叶等多个方面认真学习。

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满清帝国的第八位皇帝,而且是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史称“道光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长子,这个身份堪称尊贵异常,可登基后的履职业绩却是一塌糊涂。

道光的父亲嘉庆虽然有些窝囊,但好歹也是“抡完三板斧头”才摆烂和休息的。轮到他时更加日暮西山,从登基到驾崩几乎没有干成过一件大事,即便进行过一些尝试也是出力不讨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和影响。

很多人对于我的观点或许并不认同,认为道光皇帝即便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最起码也是一个称职的皇帝,尤其是在“整顿吏治”和“禁烟运动”这两方面颇有建树。那么,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文史不假在接下来为您详细解答。

1820年9月,嘉庆皇帝在承德围猎时突然驾崩,智亲王旻宁即位为道光皇帝,很快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当时,军机处多由一些年老体衰的老臣们忝居高位,如领军机大臣托津66岁,戴均元75岁,他借老爹的遗诏大做文章,有意替换这些老臣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下令群臣要切实言事。据《清宣宗实录》记载:

当今之弊,病玩二字,实堪愤恨,若不大加振作,焉有起色!

随着道光皇帝广开言路和整顿吏治,很多官员们都遭到了弹劾,其中以豫亲王裕兴最甚。作为开国功臣多铎之后,他的爵位属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竟然在嘉庆皇帝国丧期间不守禁欲礼法被搞得人尽皆知。

裕兴荒淫成性,早就瞄上了自己福晋的一个丫鬟,服丧期间偷溜回家霸王硬上弓将其玷污。谁知,这个丫鬟属于贞节烈女,事后就选择了上吊自尽,经宗人府查证竟然是豫亲王的兽行所致。

本来,这种事情在清代并不稀奇,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道光帝却非常生气,认为豫亲王裕兴完全是在顶风作案,完全是在与自己唱反调,于是下明旨要严惩不贷。

原本以为也就是斥责或者罚俸罢了,真要按律严惩的话是要判死罪的。于是,皇亲国戚和宗室贵胄们开始纷纷上疏劝阻和求情,就连皇太后都跳了出来阻挠。其实,每个人都是象征性地“说几句”和“哭几声”罢了,既成全了新帝“整顿吏治”的心愿,又热热闹闹地送走了豫亲王裕兴。

谁知!完全没有看懂剧本的道光皇帝竟然信以为真了,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旨意,毫无“一言九鼎”的气魄。既然开此先例,那往后的力度就越来越弱了,最终像他老爹嘉庆一样也走向了懈怠。

说完了“整顿吏治”,再来聊一聊“禁烟运动”,这算是道光皇帝另一件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绩”了。道光元年,清廷突然摘除了夹带鸦片贸易的洋商伍敦元顶戴花翎,而且下令沿海各省严查鸦片贸易。

道光三年,清廷制定了严格的禁烟条例,但各地的执行力度和落实力度却远远不够,导致鸦片日益泛滥。1839年,向来都主张禁烟的林则徐被召入京觐见,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亲临广东取缔鸦片。

林则徐抵粤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积极配合下展开行动。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理,他不仅查封了来自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而且还将这两百三十多万斤的毒品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虽然彰显了满清政权禁烟的决心,但也损害了英国殖民者的利益并使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1840年,英国派出47艘军舰和4000多人在海军少将懿律率领下抵达广东珠江口外,从而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也中断了我国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启了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过渡的屈辱历史。

在禁烟期间,道光不停地在严禁与驰禁之间犹豫摇摆;在战争期间,道光在主战与主和之间反复无常。这样一位毫无担当和远见的皇帝,自然在战败以后变成了软弱可欺的Kitty猫,对于英国人的无理要求通通满足,成为了第一个割地赔款的满清皇帝。

1842年8月29日,道光任命的谈判代表爱新觉罗·耆英和爱新觉罗·伊里布在南京下关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鸦片战争终于结束。而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共包含十三款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一、战争即日结束,两国恢复和平状态;

二、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

三、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四、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元为赔偿鸦片的款项,1200万元为军费损失,300万元为英商的债务;

五、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六、与英国政府重新协定关税;

七、即刻释放双方的军民;

八、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

可以说,《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而且还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是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谁知,英国人看到满清政府如此好欺负,竟然得寸进尺提出了“严惩禁烟官员”的要求。

对于这个无理要求,道光皇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毕竟,当年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是自己同意的,而且面对英军的侵略时御敌有功,实在不应该受到惩处。

这时候,身为军机大臣的穆彰阿登场了,此人除了结党营私和排斥异己外别无长处。于是,他坚决要求惩处林则徐以给英国人一个交代,以承担鸦片战争失败的罪责。果然,道光皇帝下旨“革除四品卿衔,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虽然有憾但并无悔,告别妻儿后从容踏上戍途,临行前愤然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其中,这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流传至今,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前赴后继。

清朝时期,新疆伊犁被朝廷列为流放场所之一,与著名的“宁古塔”地位相当,犯人往往都是有去无回。一百多年后,著名作家余秋雨还在实地考察这里后这样感慨: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来到新疆后,林则徐并没有消沉,很快就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牛人在哪都是牛人”。他和新疆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俨然成为一个民族交流的使者,不断通过兴修水利、开垦农耕和教书育人恩泽一域,至今仍然被当地人称颂。

好多年以后,当林则徐正在新疆务农劳作之时,突然接到了八百里的加急上谕。原来,道光皇帝已经驾崩,新继位的咸丰皇帝已经铲除了穆彰阿,要求他火速赶往广西去平定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林则徐受命以后不辞辛劳,从新疆一路不歇赶往广西,竟然在途中就因病过世了。后面的情形大家都很清楚,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先后控制了满清帝国的半壁江山,直到1864年7月才被消灭,极大地动摇了清廷的统治。

实话实说,道光皇帝最引以为傲的“整顿吏治”和“禁烟运动”都是虎头蛇尾,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他最“引以为傲”的政策就只有一条,那就是“抠门”,而且堪称中国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喜欢清宫剧的朋友们一定看过《甄嬛传》和《延禧攻略》,除了精彩纷呈的宫斗剧情外,也对美轮美奂的衣着和服饰记忆犹新。不过,这些都绝对不会出现在道光时期,因为他的后宫嫔妃们不仅不能穿金戴银,甚至就连稍微鲜亮一些都是罪过。

后宫佳丽们穿得朴实一些也就罢了,毕竟大家都不能出门,谁也不用笑话谁。可是,每顿饭都见不到一点油星儿,除了青菜就是豆腐,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如同难民一般,提前实现了现代人“好女不过百”的愿望。据喻大华在《道光皇帝》中记载,他只有在皇后生日当天才会同意后宫嫔妃们破例吃一次打卤面。

道光皇帝不仅对后宫省吃俭用,而且在前朝也是如此,当真是“一视同仁”。他有时会“赐食”,但只是口头表达一下而已,几乎没有真正落实过,搞得好像荣誉头衔一样,仅仅是对你目前工作认可的一种表示。

通过翻阅史料,文史不假发现道光时期仅有的一次“大宴群臣”出现在对回疆的战争后。当时,大学士长龄等人得胜回京复命,道光在龙颜大悦之下决定来点儿实的,将这些功臣们留在宫中用膳。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二十多个大男人挤在两个桌子上,看着面前的六个菜谁也不敢真吃,但也不敢不吃,就这么面面相觑饿着肚子熬到了退席。

除了在饮食上异常抠门以外,道光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堪称“节约”。比如,他御桌上的笔墨纸砚都极为普通,室内装修也极为陈旧,甚至就连身上的龙袍都要“打补丁”。

龙袍又称为龙衮,是皇帝的朝服和工作服,因为绣有龙形图案而得名,以黄色为基本色。而且,只有使用特产的蚕丝,使用特别的技艺,使用最上等的宫廷画匠、绣匠和金工才能合力打造。

虽然如此珍贵,但历朝历代的龙袍都不会清洗,通常穿脏了就会更换新的。一来,制作龙袍的许多贵重材质都不能碰水,否则就会变形和褪色;二来,龙袍以黄色为主代表五行中的“土”,负责掌管人间的土龙遇水后就会丧失灵气。

道光皇帝虽然认为自己的龙袍不可以水洗,但却可以缝补,要求后宫嫔妃们个个都得学会这项手艺。一次,他看到军机大臣曹振鳙的衣服有块补丁后非常高兴,还询问多钱缝补的,相当于“引领了时尚潮流”。

从此以后,满清的朝堂上开始“以补丁为美”,许多官员纷纷将自己的新官服做旧,甚至补丁上面再打补丁,完全为了顺应道光皇帝的个人喜好。大胆试想一下,放眼望去乾清宫,大臣们个个都是衣衫褴褛,完全不像道光皇帝在召集重臣开会,倒像是丐帮的洪七公在召集八袋弟子开会。

康熙年间,宫廷开始组织了戏曲班子留驻演出,也被称为“南府”,乾隆年间大幅扩充了规模。到了道光年间,他虽然保留了这套人马并且更名为“升平署”,仍然负责宫内的演出事务,但终其在位的三十年都没有添置过一件道具和服饰,俨然“将打补丁进行到底”。

更夸张的是,道光帝的抠门还扩展到了军队,他下旨将八旗士兵“每天三两肉、一斤面和半斤菜”的定例调整为“每日一两肉、一斤面”。再到后来,索性将“一两肉”也取消了,以至于军队中都时常有人因为吃不饱而晕倒昏厥的。

曾经的八旗军属于“虎狼之师”,在道光时期变成了满脸菜色的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能有战力吗?鸦片战争的惨败就是最好的证据。

你如果说道光皇帝“一毛不拔”的话,好像也不完全是。除了在《南京条约》中“一掷千金”以外,他还格外舍得在修建陵墓方面投入巨资。

道光皇帝登基后不久,立即安排内务府为自己建造陵寝。第一座选址在清东陵,主体工程完工后出现了地宫渗水,这种现象在之前的皇陵修建中也出现过,只要断绝水源并且重新修整即可,反正也不着急“入住”。

但是,向来抠抠索索的道光皇帝却不同意“将就”,坚持废弃原来陵寝后重新选择了清西陵再建吉壤。这一废一建,保守估计耗费银两都在数百万两之多,真不知道他是会过日子?还是不会过日子?

不可否认,道光从他老爹嘉庆手里接过来的江山的确是个烂摊子。但是,作为堂堂一国之主,在处理大小事务时总不能“抓小放大”和“抓次放主”吧,该抠门的地方特别大方,该大方的地方特别抠门!

在道光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已经破败不堪的满清帝国更加雪上加霜,甚至还被国外列强扣开了国门。可以说,他不要指望着能够中兴大清和丰功伟绩,就连起码的维持现状都成为了一种奢望,大幅加速了覆灭的进程。@文史不假

京剧打龙袍的特点

京剧《遇皇后·打龙袍》是何时出现在京剧舞台上的呢?清道光四年(1824年)庆升平班272出剧目中,就有《遇皇后》和《打龙袍》。说明京剧还在初成时期,这两个剧目便已在京都的舞台上亮相了,可惜不知当时两位主角是由谁饰演的。

咸丰末年,出现了两位演唱老旦的佼佼者谭志道和郝兰田,才逐渐改变了彼时皮黄班老旦、花脸不受重视的现象。谭志道所演正戏不太多,但有特点:注重表情、善于刻画人物。郝兰田技艺极佳,因他过去唱过青衣和老生,便把青衣和老生的腔调和旋律糅入到老旦的唱腔中,经数年实践,创出了老旦新腔,不久便成为京师皮黄班中第一老旦。他经常演出《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宸妃,很受观众的欢迎。

继郝约二十年后,京剧班中涌现出一位票友下海的老旦大家龚云甫。他有一条清脆的好嗓子,又有一股细微的“雌音”,使老旦的唱法女性化。而在念白上,因龚是京籍旗人,他在中州韵和湖广音的基础上,糅入京音京腔,酷似北京老太太说话的口吻,深受观众欢迎。唱《遇皇后·打龙袍》,龚云甫往往与名净金秀山、金少山父子合作,成为他的拿手杰作。据说《打龙袍》中那段流传甚广的[导板]转[慢板]的“御街上来了我讨饭人”,即是他的首创。

龚云甫之后,其中成就最大者为李多奎。嗓音极佳,黄钟大吕,甜润苍劲。高中低诸音区之音色均美,雌音、衰音、苍音、膛音俱全。行家将李多奎的唱评为“中锋嗓子亮膛音,蜂蜜滋味秋凉韵”,李多奎与诸名净合作的《遇皇后·打龙袍》,为脍炙人口、百听不厌之名剧。

清末,唱这两出戏的名净是金秀山、金少山父子。俗话说:“铜锤怕黑”,因为演包拯不仅要重唱工,而且还要有非常繁重的做派表演,金秀山父子,特别是金少山,在后来的表演中突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严格分工,将铜锤与架子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金派”。与李多奎演这两折戏,珠联璧合,好评如潮称为“双绝”。

金少山英年早逝后,幸又有名净裘盛戎接踵而出,裘盛戎有很好的韵味,善于唱感情,塑造人物,创造了又好听又好看的“裘派”。在与李多奎合作演出这两折戏时,也获得观众极大的欢迎,也被誉为“双绝”。

道光二五酒价格表龙袍和道光二五52度酒价格表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